【投基有道】债市调整该如何应对?

时间:2025-03-14   作者:长江资管公募FOF团队

近期债市调整,后市展望如何?该如何应对?本期,我们试着针对投资者关心的这些问题答疑解惑——

 

1、债市近期为何调整?

 

通常而言,债市的定价与经济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等维度有着较强的联动。

 

经济基本面角度来看,无论是1月的社融数据,亦或是近期发布的2月PMI数据,均未显示经济进一步变弱的迹象,整体而言,经济依然处于复苏通道,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对后续降准降息幅度的预期。反观2024年末,债市上涨或存在一定非理性因素,以终局思维过多定价降息降准的幅度而积极抢筹,当发现现实与预期差异较大时或导致一定的调整压力。

 

资金面角度来看,2月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过万亿元资金回笼,资金面持续偏紧,导致隔夜、7天期等短端资金利率与国债收益率深度倒挂,极大地压缩了国债买入的投资性价比。此外,近期权益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提升,对于中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而言,债券的性价比显得相对不足,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债市或出现一定的资金赎回压力。

 

政策面来看,全国两会前后对政策的博弈或升温,例如市场可能对财政扩张、消费刺激政策的预期增强。此外,央行行长潘功胜在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以下简称“人大会议记者会”)上提到“今年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短期层面的货币政策重心或依然在稳息差、稳汇率等层面。叠加近期宏观叙事改善、财政政策积极,都可能进一步增强央行“择机”降息降准的底气。

 

因此,当前从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这三个角度来看,整体对债券收益率的下行形成一定压力。

 

2、债市后续怎么看?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债市的后市展望,我们也将从上述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经济基本面角度来看,短期部分经济数据(如地产销售)回暖,但可能仍以量强价弱为主;居民消费意愿持续性有待观察,社融增速尚未趋势性回升,经济内生动力不足或仍一定程度上对债市调整的“底”有所支撑;但在基本面进一步弱化前,推进债券收益率下行的势能或降低。

 

资金面角度来看,全国两会期间资金面相对宽松,后续资金面能否维持宽松还需观察监管态度的变化。

 

政策面来看:财政端,全国两会后相关财政政策(如育儿补贴)的具体细节尚未明晰,需关注后续政策落地的情况是否符合预期;货币端,央行行长潘功胜在人大会议记者会上指出“中国货币政策的状态是支持性的,总量上比较宽松”,这或相当于对适度宽松政策的重申,货币政策支持性立场未见改变,可能不急于进一步降息。

 

因此,从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这三个角度来看,尽管短期内可能还看不到支持债市收益率大幅下行的明确驱动因素,但是对债市的“底”或仍有较为稳固的基础支撑,因此短期内,债市或将维持震荡。

 

3、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1)将债券基金作为底仓、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

 

对于将债券基金作为核心底仓(例如配置比例高于80%)的投资者而言,或可多看少动。从中长期维度来看,中国债券市场尽管在某些时期有过波折,但长期来看依然稳健向上。2010年以来,债券市场发生过几次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最终均完成了回撤修复并再创新高。因此,投资者若基于中长期思维、重仓低风险资产,那么债券基金的布局是不可或缺的,对短期扰动不必过度惊慌、持续保持观察,或是相对合适的选择。

 

如果对波动较为敏感,可考虑适度降低债券基金久期,选择短债基金。因为尽管同样都是纯债债基,但可能因为组合布局的底层资产久期的不同,使得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也有所分化。一般而言,债券基金的盈亏=利率上行幅度×资产久期,久期越长(例如布局大量10年期利率债),那么同样的利率上行幅度下,产品的亏损程度、波动性或相对更大。

 

2)将债券基金作为资产配置一环且具备一定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我们认为,对具备一定风险偏好的多类型资产投资者而言,在持有固收资产的同时,如果同时持有海内外权益、黄金等资产,可以考虑维持对债券基金的关注和配置,但不建议频繁交易调仓。从组合构建的角度来说,债券类资产与其他资产、特别是A股之间有一定负相关性,维持一定比例的配置或有助于熨平整体组合的波动和回撤。

 

但如果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相对更为积极和灵活,从短期的角度看,基于性价比的衡量,对固收类资产进行一定程度的低配,转而增加至权益等相对高波的资产或同样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数据、信息、观点和判断仅是基于当前情况的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且今后可能发生变化。基金投资有风险,既可能产生收益也可能发生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及市场上其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公司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