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投资中,超额收益是不少投资者追逐的目标。当看到某基金“超额收益领先同类”的字样,很多投资者也许会认为这是基金经理能力的体现,但实际上,基金的收益可拆解为Beta(系统性风险因素带来的回报)和Alpha(无法归因于Beta的超额回报),并非所有“超出基准的收益”都是真正由基金经理能力创造的可持续Alpha,其也可能是短期风格Beta的阶段性贡献。
上述这种对Alpha的误判,可能导致投资者错过真正优质的基金,甚至在风格切换或市场波动时面临损失。而FOF的核心价值之一,正是通过专业的分析工具和严谨的筛选逻辑,帮助普通投资者更精准识别“可持续的Alpha”,降低陷入“伪Alpha”陷阱的概率。
1、为什么超额收益不一定是真Alpha?
要理解FOF如何识别可持续Alpha,首先需要理解一个核心概念,即Beta与Alpha的本质区别:Beta是可归因于一个或多个系统性风险因素的回报,比如市场Beta对应沪深300、中证800等宽基指数的表现,行业Beta对应新能源、消费等行业指数的表现,风格Beta则对应大小市值、价值/成长等特定风格指数的波动;而Alpha是收益中无法被这些Beta因素解释的部分,理论上是基金经理通过选股、择时、行业配置等主动管理能力创造的超额回报。
实际投资中,普通投资者很容易将超额收益直接等同于“Alpha”,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前提:这些超额收益是否能脱离Beta因素独立存在?例如,某只基金近1年业绩跑赢基准10%,但如果同期其重仓的行业指数涨了15%(行业Beta贡献),宽基指数涨了8%(市场Beta贡献),那么这10%的超额收益中,可能大部分来自Beta的上涨红利。更关键的是,随着市场认知的深化,早年被认为是Alpha的回报,可能随着新的风格因素(如高ROE、红利策略)被发现,逐渐被归类为smart Beta,若投资者仍将其视为“可持续的Alpha”,一旦对应的Beta风格阶段性调整,超额收益便可能快速减少,进而陷入“买前收益亮眼,买后业绩变脸”的困境。
2、识别“可持续Alpha”的核心逻辑
FOF之所以能帮助识别可持续Alpha,核心在于其依托专业投研团队和量化工具,从收益拆解、跨周期验证、持仓逻辑穿透等三个维度,层层剥离Beta因素和短期干扰,锁定真正由基金经理能力创造的超额回报:
1)利用业绩归因模型,精准拆分Beta与Alpha:FOF在筛选基金时会先确定基金的“基准Beta组合”,再借助CAPM模型、Fama-French三因子、五因子等常见的归因模型,计算各类Beta对基金收益的贡献比例,最终剥离出无法被Beta解释的Alpha部分。同时,FOF会通过“超额收益与Beta因素的相关性”区分“主动Beta”和“Alpha”,若超额收益与某类Beta指数相关系数极高,则很可能是Beta贡献,而非真Alpha,以此避免将“主动暴露Beta”误认作主动管理能力。
2)跨周期验证,降低短期随机性影响,聚焦长期稳定业绩:FOF在筛选基金时,通常会覆盖较长的时间维度(例如3-5年),且包含牛市、熊市、震荡市等不同市场阶段进行切片验证。同时,通过滚动窗口分析,观察每个窗口内的Alpha表现,以判断Alpha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降低短期随机性的干扰。
3)持仓穿透,验证Alpha与“主动管理能力”的关联性:FOF在筛选基金时会深入分析持仓股基本面(例如基金持仓股ROE、净利润增速等指标),通过实际持仓来排除“风格漂移”的情况;同时关注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一致性,判断持仓调整是否与其公开策略一致,以此验证Alpha是否与可复制、可延续的主动管理成果相关,而非短期交易的随机性结果。
3、普通投资者如何借助FOF避免“Alpha误判”?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要独立完成业绩归因、跨周期验证、持仓逻辑穿透等工作存在较大难度——不仅需要掌握复杂的量化模型,还需要获取基金的全部持仓数据、长期业绩数据,并具备一定的行业和个股分析能力。而FOF的价值,正在于将这些专业工作系统化完成。
普通投资者无需自行学习业绩归因模型,FOF会提前完成“Beta与Alpha的拆解”;无需过度纠结“基金Alpha是否具有持续性”,FOF的跨周期验证已在一定程度上筛选出表现相对稳定的标的,只需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对应的FOF类型,即可一定程度减少“买入后Alpha显著收缩”的可能性;无需深入穿透分析基金持仓,FOF已对Alpha与主动管理能力的关联性进行验证,这意味着FOF所持仓的基金,其Alpha更可能与基金经理的选股、择时等能力相关,而非单纯依赖Beta,值得长期持有的确定性相对更高。
在基金投资中,短期内“高Alpha”固然具有吸引力,但“可持续的Alpha”才是影响长期收益的关键。
普通投资者想解决“看不清超额收益”的实际痛点,或可选择适配自身风险偏好的FOF,以期“可持续的 Alpha”为自己的长期收益添砖加瓦。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数据、信息、观点和判断仅是基于当前情况的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且今后可能发生变化。基金投资有风险,既可能产生收益也可能发生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及市场上其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公司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